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研究所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王琨
随着疫情的开始和肆虐,许多高校外语人才面临困境,以其专业的外语知识和能力在不同的岗位和部门提供相关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疫情逐渐稳定,最终会被消灭,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外语院校是否应该对后疫情时代的教学定位进行总结和反思。
首先,对语言因素的反思
面对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对应急外语服务的需求已经很明显,所以对这类人才的第一需求自然是过硬的语言能力。但也要看到实际需求和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之间的差距。
(a)需要改进语言知识的即时更新。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灵活。比如英语专业开设基础英语课,阅读课等。,而且他们选的教材大多是名著和文学作品。虽然它们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但课堂内容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太贴近社会时事新闻,更不要说千变万化的国际风云和世界局势。当代青年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多来自微信、颤音等新媒体,来自媒体;还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语文讲解。作为随时值班的应急语言服务人员,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语言的新词。当然,不仅仅是新冠病毒或者疫苗之类的简单词汇,专业教学中一系列相关的语言知识都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更新升级。
(二)科研写作能力有待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初期,自然、科学、柳叶刀等很多知名期刊。所有人都发表了关于这种流行病的各种研究。可以看出,这些期刊必须以英文提交。另一方面,在我国外语院校语言类专业的写作课程中,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期间,主要学习各种文体,如描写性写作、说明文、记叙文等,部分应用文写作主要以商务信函、入学申请或求职信为主,或者是专业等级考试的写作训练课程。对于非常重要的科研论文的写作,选修课只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通常是二年级和四年级两个学期),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要低得多。所以要写出合格严谨的科研论文,需要投入更多的相关课程和课时。
第二,对非语言因素的思考
扎实的语言功底只是完成应急语言服务的基本条件,很多非语言因素也是外语应急服务人员顺利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除了语言因素之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教学定位上也应该注重非语言能力的储备。
(一)、跨学科能力的综合培养。在应急语言服务中,可能会有很多语言本身以外的障碍。比如医学术语,手语能力,国际关系的理解,甚至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应用等等。,平时远离专业但紧急情况下急需的。因此,高校可以与时俱进,提前规划,为学生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或者与不同的高校和专业合作,互通需求,取长补短,把学生培养成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当今这个充满太多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更加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积极正确交流的必要性。外语专业人员通过各种训练学习词汇和语法,练习听说,提高综合阅读理解能力。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外语专业人士能否立即投入实战,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在教学中,高校应重视相关专业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情、会话技巧、语言艺术甚至肢体动作,进行相应的训练。
高校(尤其是有语言类专业的高校)的教学定位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在培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知识的同时,他们应该把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比如口译课、口语课等内容相对灵活、形式相对活泼的课程,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段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培训。高校外语人才为社会提供应急外语服务,既是自身专业知识的应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社会价值的体现。这也是一个顺应时代要求、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好机会。
标题:[科技资讯] 应急外语服务的高校教学定位反思
地址:http://www.heliu2.cn/xw/4382.html